党建之声
主题教育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摘要)

发布时间:2017-07-10

勇当排头兵 敢为先行者

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推向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摘 要)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将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步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全面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让人民拥有更好生活。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上海坚定前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是我们奋力改革、加快“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五年来,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始终按照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根本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奋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艰难跨越中,“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和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又有了大提升,上海发展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主要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关键突破,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社会治理创新走上新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成效明显,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五年的实践很不平凡,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市委接续奋斗奠定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市200万党员和2400多万市民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风险,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的工作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城市创造活力、创新动力还不够足,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依然繁重。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需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有待增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些短板,民生领域仍有不少要解决的问题。从严管党治党责任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持续用力。

总结五年工作,有五点体会。谋划上海工作,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胸怀全局、着眼大局,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本市实际,坚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始终、落到实处。推进上海发展,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坚持率先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建设超大城市,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为先、安全为重,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不断解决超大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永恒难题,保障社会安定、市民安康。做成各项事业,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一抓到底钉钉子的精神,深入实际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办好一切事情,关键在党。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汇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和不竭动力。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上海发展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城市创新发展迈入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勇敢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不受环境复杂变化所惑,不为各种风险挑战所惧,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好改革创新这个重大战略举措,抓好党建这个最大政绩,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大都市中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实现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4%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40%以上。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要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为支撑,重要承载区为依托的科创中心构架体系基本建成,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城市精神充分彰显,文化上海更显魅力。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拓展,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公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40微克/立方米以下,消除劣V类水体,平均期望寿命保持在83岁以上。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格局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共绘愿景,未来的城市,创新之城充满活力、更有朝气。全球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密集,国际科技精英和各类人才云集,世界创新资源、要素和资本聚集,创新智慧无处不在,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生态之城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拥有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更加怡人。

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道远、前途光明。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顽强奋斗、克难前行、再接再厉、不懈进取,努力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务必团结一心,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关键要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载体,持续挖掘制度创新红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为国家深化改革创新开拓新路。

(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完善创新促进机制,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探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支持浦东新区深化一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深化分类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优化信息互联共享的政府服务体系。构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税制安排,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强化改革创新联动和辐射带动,完善自贸试验区改革与全市重大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机制,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和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化需求的金融体系,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打造更多开放便捷高能级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蓬勃潮涌。

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根本靠发展,关键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奋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建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服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优化金融市场体系和机构体系,提高配置全球资金资本的能力,完善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巩固国际贸易中心地位,营造高度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国际贸易投资新高地和国际消费城市。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优化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构建高效、多样、智能、联通、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增强高端航运服务竞争力,提升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港地位与功能。

(二)持续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中心城区要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集聚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郊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提升环境品质和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提高郊区新城、核心镇和新市镇建设水平,发展特色小镇,优化城镇村布局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序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

(三)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坚决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和能效标准,强化能源资源与污染排放双控管理。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推广绿色账户,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增加绿色生态空间,严守保护红线,拓展生态空间,完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建成世博文化公园,高质量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倍加呵护会呼吸、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持续实施环保行动,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加强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和土地再开发利用环境监管。

(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牢提高供给质量主攻方向,依靠深化改革根本途径,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落实,全面实施国家各项减税政策,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制度性短板,实实在在增加企业实惠。按照国家要求,深化司法、公安、教育、医药卫生、群团等改革,积极争取新的试点任务。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高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支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按中央要求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上海应有的贡献。

五、把握正确方向,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高扬人民民主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人民大众团结,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一)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党委听取人大常委会党组、政协党组工作汇报制度。完善市人大主导地方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发挥人大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让各级人大代表真正成为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发挥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开展生动多样有效的协商活动,促进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支持政协依章程加强民主监督,拓展监督渠道,提高监督实效。加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建设,推进参政议政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健全以居村为基础的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

(二)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法治上海建设。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引导促进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守法、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依法按政策处理信访事项。

(三)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坚持和完善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开展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合作共事、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做好知识分子和“两新”组织、留学人员、新媒体代表人士工作,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改革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等工作。

六、坚持文化强市,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努力为城市发展进步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力量和人文滋养。

(一)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增添城市人文魅力。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展现上海城市精神。积极培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志愿服务,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家庭文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让真善美扎根青少年心灵。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入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干部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持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创新完善新闻发布及媒体沟通机制。提高对外新闻舆论传播的覆盖面、影响力、有效性。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功能布局,让市民更好参与文体活动。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性多样化文化体育设施,提升举办一流艺术展演和国际性重大专业赛事的能力。增加和改善居民身边的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空间,扩大公共文化和体育产品供给。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全面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成片成区域修缮保护。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及报业、文广、出版集团改革,培育体育产业集团和中介服务机构。扩大文化领域开放,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化创意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激励原创、鼓励演出、促进出大作品,培育和汇聚大师大家,让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补短板、强管理、促公平、提质量,让人们安居乐业。

(一)做好惠民生各项工作,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丰富职业教育培养通道,重视特殊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规范教育培训市场,让人们都能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援助促进机制,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来沪人员等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协调分配关系,拓宽各种收入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障制度,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构建更加完善的住房市场体系,健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优化“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市民基本居住条件。加快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让老人安享老年生活。补好儿科、全科医生、老年医疗护理等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城乡社区、均衡布局,实现签约家庭医生全市基本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二)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增强社区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理顺条块关系,下沉资源、服务、管理力量,健全自下而上的考核导向、服务管理机制,强化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对基层的服务指导。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支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动员区域企事业单位、各类机构组织共建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委员会共治功能和居村委会自治功能,加强业委会等自治组织规范运作。构建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推动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三)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和整治,提高城市日常管理和维护标准,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强化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置、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水平,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实现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交线网服务市域全覆盖,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55%以上。健全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综合整治,积极防范、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等犯罪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和反恐怖、反邪教工作。持续开展双拥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八、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现奋斗目标,关键在党。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各项目标任务推进落实提供根本保证。

(一)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守理想信念,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具体制度。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建设具有时代特点的党内政治文化。完善党内监督体系,促进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委开展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巡视巡察一体化格局。牢牢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从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三)持续抓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必须持续用力、一抓到底。中央八项规定是铁律,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有违必究。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方式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讲实话、干实事中检验和锤炼党性,自觉做到“三严三实”。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集聚用好各类人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关心和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干部统筹调配。从严要求管理干部,真心爱护干部,探索尽责免责、创新容错机制,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让广大青年有更多平台和更大舞台。

(五)抓合力、增活力、强能力,创新党建工作体制。全面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完善党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加强市委工作党委建设。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基层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全面加强机关和事业单位、国企、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完善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六)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教育、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惩腐败,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查处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严格落实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规定,全面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坚持把推进改革与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纪检监察体系,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

(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责任担当,聚精会神抓党建,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落实各级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四责协同、合力运行的责任落实体系。推动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以问责常态化促进履职到位。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共产党人的光荣和梦想,接续努力、接力探索,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推向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上海应有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16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闵行校区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
邮编:200240